我們這一班

一群小朋友與一個老師

讀後心得─媽媽是最初的老師

書名:媽媽是最初的老師
作者:蔡穎卿
出版社: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
讀後心得:
這本書記錄了一個媽媽帶領著兩個女兒因丈夫工作的關係舉家遷徒,從剛開始在台灣搬到曼谷~台灣~曼谷~最後到新加坡,兩個女兒在小學、國中、高中的求學過程中歷經了四次轉校,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。

她們在國外上的並不是在地人的學校,而是曼谷或新加坡的國際學校。從本書中可以觀察出國際學校與台灣在教育環境與觀念上的差異,其中的差異確實值得為人師與為人父母者深思。

我對本書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:「成績單只是一扇美麗的窗戶、豪華的門,我們要蓋的是一座堅固的地基,只有真金才不怕紅爐火。」 看完這段,覺得於我心有戚戚焉。我總是告訴孩子,在學校學習,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事;但是台灣人源於中國科舉制度根深柢固的觀念,一般的家長只看孩子成績單上的分數(結果),鮮少有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過程。殊不知從成績單上的分數所能看出來的資訊是很有限的,再者每位老師的評分標準並不一,成績單上的分數究竟能 代表著什麼呢?

書中也有這麼一段話:「對我來說,光看一份成績單上的分數,還不如好好看一份她們寫的功課或考卷,這樣的關心幫助我了解孩子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,也因為有了了解,我們才知道如何幫助她們,而不讓成績單上的數字來決定一切。

在台灣,我們無法評量出學生是否具備了能適應未來挑戰的真正能力,通常我們只能評量出這個孩子「到底會不會考試」。看看曼谷的國際學校如何進行評量:

傳統上,學生的成績總是被標示成「他」和「別人」學習表現的比較;但是我們認為「成績」應該是用來標示一個孩子的「獨立程度」、「個別成長」、「工作品質」以及他「一貫的表現」和「整個年級程度」的關係。

5個評分等級
5 ─── 一直都能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並保持良好的工作品質,也懂得持續應用學習技能。
4 ─── 憑藉某些協助,就都能把工作做得很好,經常能應用學習技能。
3 ─── 做三年級水準的工作時,多半能令人滿意,偶爾也懂得應用學習技能。
2 ─── 多半能把同級水準的工作做得不錯,但常常需要反覆指導。
1 ─── 很少能把同級水準的工作做好,明顯的表現出缺乏努力。

不需要跟別人比第幾名或差幾分,只要知道下學期要加強的是哪些部分,值得讚許的又是什麼樣的工作品質和學習習慣。

在台灣,對於分數的迷思並非可以輕易打破。身為一個國小老師,必須教導孩子如何在台灣的考試制度中得高分(這其實是比較簡單的部份);除此之外,還必須了解孩子能適應未來變化所應具備的能力是什麼,然後在教導「得高分」的縫隙中找到實施的空間。這部份確實較難達成,弔詭的是,就算老師不教這些真正重要的部份,對於只看成績單的家長而言,似乎也不會有任何意見。

0 意見:

最新留言